自咸丰二年,曾国藩便开始了在湖南境内对付各类农民起义的工作,他的任务是镇压那些分散的小规模起义。直到咸丰四年初,湘军第一次与太平军在湖南发生了直接的军事对抗。这一时期,曾国藩撰写了他那篇著名的《讨粤匪檄》,在这篇檄文中,他通过极力造谣、混淆是非、颠倒黑白,巧妙地在士绅阶层中激起了巨大的反响,甚至在某种程度上,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十万兵马的冲击力。 太平天国自定都天京后,便在军事上采取了两条行动路线。一方面,他们出兵西征,试图占领江西、安徽、湖北和湖南四省,以巩固其在上游的战略地位;另一方面,他们出兵北伐,意图借着战功的势头一举推翻清朝。咸丰四年正月十九日,太平军的西征军第三次占领了汉口与汉阳,并围困了武昌。同时,石祥贞的部队从沿江一路上攻,占领了岳州,接着连下湘阴、靖港和宁乡,形成了快速推进的态势,前锋已距湖南省城长沙仅有六十多里的距离。 在此危急时刻,曾国藩意识到不能再袖手旁观了,他立即指挥军队从衡州出发,沿湘水向长沙进发。在他出征之前,曾国藩发表了一篇长达千余字的《讨粤匪檄》,以号召群众团结反击太平军。在檄文中,他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形容了太平军的暴行,开篇写道: “自从逆贼洪秀全和杨秀清发动叛乱以来,已整整五年。其所到之地,民众遭受无尽苦难,生灵涂炭,数百万百姓死于非命,州县更是满目疮痍。无论是水路上的商船,还是地面的百姓,无一幸免,财物尽数掠夺,家园焚毁。那些被掳的百姓,衣物被剥,银钱被搜,无论多少,只要少了一分,不交给贼军者,便被斩首示众。男性百姓被迫做苦工,给米仅一合,不愿服从者立即受罚,甚至强迫妇女担负繁重的劳役。任何试图逃离的船户,无论男女,皆被吊打致死。这些粤匪肆虐不止,目无王法,冷血无情,致使整个两湖三江地区,民众生死堪忧,犹如狗牛羊马般被剥削、压迫。” 虽然这篇檄文相当长,以下仅列出开头部分。详细内容可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查阅。可以看出,曾国藩通过这篇檄文,成功地把太平天国的起义描绘成一场空前的灾难,将农民起义军污蔑为无法无天的暴徒,利用语言和情感的操控,极大地调动了士绅阶层对太平天国的敌意。整篇檄文对太平天国的描述非常刻薄,几乎将其视为叛贼、邪魔歪道,甚至呼吁封建礼教中忠诚的士绅群体主动捐资募兵,参与打击这场“乱臣贼子”的运动。
展开剩余49%总的来说,太平天国的运动是一场由广大贫苦百姓发起,旨在推翻封建统治,消除社会不公的农民起义。其根本宗旨是反对地主阶级的压迫和清朝的统治,追求社会的平等与公正。然而,曾国藩的檄文却巧妙地将这场起义的本质完全颠倒,将太平天国描绘成了为了侵占财产而展开的暴乱。他在其中充分运用了多层次的思想工具,从传统礼教到地方主义、私有观念、尊孔文化,最终成功为封建统治辩护,使自己成为湘军的领袖,并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